关键词: 枞阳 枞阳县 一议 工程 月份
您当前位置:皖桐白杨陶氏宗亲联谊会网站 >> 文章频道 >> 寻根问祖 >> 浏览文章

陶宗仪的家世与陶氏宗族

日期:2015-1-20 21:51:49 来源:不详 作者:晏选军 浏览次  【字体:

陶宗仪( 13121403 ) ,字九成,号南村( ) ,台州黄岩( 今属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 人,是元明之际重要的学者文学家一生不慕仕进,先后多次辞却元明两朝的征聘,在战乱兵燹交迭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以授徒著述为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歌格力遒健,被清代四库馆臣称为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 ; 他编撰的说郛》、《书史会要》、《南村辍耕录等,对后世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陶氏一族,历代名人甚多。声名卓著者如晋代陶侃( 259334) ,以功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在军中四十馀年,以果毅善断称,为一代名臣。其母湛氏,教子有方。范逵在大雪天拜访陶侃,湛氏锉所卧荐席以喂马,又偷偷剪发换取招待客人的酒肴,范逵知道后,非常感慨地说: “非此母不生此子。”湛氏也因为其淑德贤行,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反复吟诵的典型贤母形象。侃曾孙陶渊明( 365427) ,世称靖节先生,博学能文,尝为彭泽令,在官八十馀日,督邮至县,吏告之应束带相见,渊明慨然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辞》,足见其操履高逸。尤以诗名著称后世。南朝陶弘景( 456536) ,自号华阳真逸,辅佐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参赞机密,每有大事,无不咨讲,时谓山中宰相,谥贞白先生。又有唐代陶沔,与李白、孔巢父等居徂徕山,日沈饮,后世并称“竹溪六逸”。北宋陶令,靖康年间知盱眙,宋徽宗闻其地山水幽胜,欲往,诏所在清道驻跸,陶令以事出仓促短期内无法办理为由力谏,徽宗嘉赏其直而事遂止……等等。陶氏一族,可谓衣冠蝉联,代不乏人,佳士辈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陶氏先人在历史上的功勋和名望,陶宗仪是深为珍惜也颇感自豪的。宗仪晚年避战乱,定居松江泗泾镇,有《借韵答牧庵上人谦暨无心野人》诗云: “南村差似浣花村,惭愧山中宰相孙。独抱遗经耕垄亩,病辞束币老丘园。此生空忝诸公后,举世何如见佛尊。翠竹黄花真妙理,清风明月不须论。”这是以陶弘景子孙自居。在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卷一四中,又花费大量的篇幅,广征博引,详细考证镇江焦山所刻陶弘景的《瘗鹤铭》,并希望“拏舟过扬子,手自模印,以稽其得失之一二”,期盼有机会能摩挲先辈遗迹,亲睹先人荣光。至于陶渊明,在宗仪笔下更是多次提及,如“休官彭泽惟陶令,行义安丰有董生,”“田园已遂陶彭泽,乡里争称马少游。”渊明嗜酒,尝脱葛巾漉酒,宗仪亦自豪宣称: “腊醅缸面浮香蚁,不负吾家漉酒巾。”渊明好菊,宗仪在《五月菊》诗中干脆视菊花为陶家之物: “画舫沅湘怀屈子,薰风庭馆属陶家。”渊明晚年躬耕南亩,作《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云: “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宗仪晚年定居松江,构草堂就名之曰“南村”。入明之后,又仿渊明旧居“栗里”而自称所居为“小栗里”。尝作自述诗,尾联云: “亦欲躬耕南亩上,饭牛闲暇织农蓑。”从宗仪的这些言行,可以清楚看出他意欲追步渊明遗风的意思。

不仅如此,宗仪的个性冲澹,厌恶趋竞且不耐烦剧,这也和陶渊明颇多相通之处,所以他的友人经常以渊明后裔来赞美他。如沈铉( 生卒年不详)为宗仪的“南村草堂”撰记云: “窃惟尔祖陶处士为晋一代伟人,方其居南村也,必曰闻多素心人,乃住居其宅。当时交际者,岂无名公钜卿,而堂高数仞,丹槛藻梲者,何欲而不得,而独圜堵萧然,介然而不与世狎。其欢悰畅洽,乃见于田舍数人,由其素心暴白,以此而感彼,不以一毫有累于其中。千载之下,闻风而企慕,况在其子孙心同气应者乎!”贝琼( 13141379) 赠诗有“赋诗淡不枯,喜君如靖节”之句,夸奖他的诗歌有渊明之风。袁凯( 生卒年不详) 赠宗仪诗,径称他是“柴桑(按指陶渊明) 老孙子,清望独超群。”张壁( 生卒年不详) 也将宗仪视为渊明和陶弘景的后人,赋长诗说: “羲皇之人岂求仕,八十馀日缚尘市。一朝解印赋归来,来落南村避征使。南村五老居赤城,赤城绕屋烟霞明。壮年东游??归去,袖挟宝剑双龙精。厥祖移家金积上,山中避人呼宰相。雪班老鹿驾轻车,路入桃花隔封壤。子孙蔓延多隐居,眼方独授丹台书。草堂昨夜烧丹灶,丹光一道飞虹蜺。”这些话,既是对陶氏绵绵不替宗风的敬仰,也是对宗仪的推许。

宗仪祖籍福建长溪,他是否真是陶弘景或者是陶渊明的后裔,今天已经很难确考。因为“陶自受姓以来,蔓延天下,世非一世也,族非一族也。”可谓源远流长,世系庞大。况且,古代文人在追述远祖时,往往有誉之过甚或者曲为隐讳的做法,甚至还有不少不惜冒认宗亲以博清誉的现象存在,因而所言未必能够尽信。对此,宗仪自己也是清楚的,所以他感慨陶侃、陶宗仪一脉谱系不存,难以征信于后世: “后世累经乱离,谱籍散亡,然又士大夫因循灭裂,不如古人,所以家谱不传于世,惜哉!”但宗仪对爱护发扬陶氏一族的名望和勋绩应该是真诚的,这在他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中有更集中的反映。该书卷一六仅列出三个条目,即“陶氏二谱”、“药谱”、“世系”,在全书各卷的条目中是最少的( 其他各卷如卷三、卷二一、卷二五等最少也有四个条目) ,而其中的“陶氏二谱”一条,又是全书各条目中文字最长的。“陶氏二谱”所录为宋代王质所撰陶渊明、陶弘景二年谱; “药谱”收录的内容见诸《清异录》中,而《清异录》又是由宋代的翰林陶谷所撰; “世系”条则通过考辨渊明《命子》诗反映的陶氏世系,发出“渊明乃长沙公( 按指陶侃) 之曾孙,然侃传亡不载,世家独于此见之”的深沉叹息。可以说,三个条目均与陶氏宗族密切相关,这种体例上的安排,应该不是宗仪不经意为之。尤其是“陶氏二谱”条,首云: “宋泰山王质所著《云韬堂绍陶录》,录中首载栗里、华阳二谱。惟先生之大节高风,流播千古,而质者,乃能次第其出处,作为年谱,且以名吾书,绍陶之志,是可尚矣。”推崇如此,与其说是赞赏王质,毋宁说是为了发扬光大陶氏宗风,所以明末毛晋在刻印《南村辍耕录》时,特意作跋称: “其谱靖节、贞白世系,尤简韵可喜,意自负为陶氏两公后一人耶?”事实上,陶氏宗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令闻令望,也一直影响着宗仪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晏选军,1974年生,湖南醴陵人,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镇江陶氏家族研究 下一篇:四川安岳陶氏家族渊源
0% (0)
0% (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图片文章
白杨陶氏修祠简史
谱竣庆典暨建祠筹委会成立大会在枞阳召开
陶琼交个人业绩介绍
汪玉华个人业绩介绍(周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