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皖桐白杨陶氏溯源及五人建祠小组工作报告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427 更新时间:2024/8/17 7:22:05 文章录入:zytfj |
|
副会长、秘书长 陶善才 一、陶姓远古溯源 陶姓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从文献上看,陶姓的始祖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尧是历史上最为人敬仰的贤君,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诗有一句:“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赞美尧的。尧的父亲叫帝喾(kù),帝喾也是“五帝”之一(五帝: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尧、舜),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那么尧就是黄帝的玄孙(即孙子的孙子)。四千多年前国家还没有形成,主要是大的部落,范围很广,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中国第一个国家的形成是夏朝,从此人类社会才进入阶级社会。尧的时代,帝王的儿子都有封地,尧也不例外,十几岁时封地在陶地,即今天山东省菏泽市的定陶县(现改为定陶区)。尧还没有接位当部落首领前,是一位技术人员,会烧窑,在饮毛茹血的远古时代,这项技能可谓是高科技,因而他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这也为他后来接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远古时代人们可能没有“姓”的概念,少数人有姓但也不普遍,比如黄帝并不姓“黄”,到底姓什么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时候人们只是把他当着神的存在。尧在陶地逐渐长大,娶妻生子,后代要有一个姓,于是便以自己的职业取姓为“陶”。也有学者说陶姓是以地取姓,封在陶地,后代就姓陶;后来尧又封在唐地(唐地在今河北保定的唐县,一说在山西临汾),后代就姓唐,所以后来有“陶唐一家”说,指的都是尧的后人。以职业取姓也好,以地名取姓也好,反正都说得通。 陶姓从尧开始,经过了49代,到了秦朝诞生了我们白杨陶氏的鼻祖陶舍。陶舍公原是秦朝的将领,后来他审时度势,帮助刘邦打天下,和韩信都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汉代的开国元勋。陶舍公的出现,在华夏陶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陶姓终于有人以武功步入政坛,陶姓人从此在社会上终于有了一席地位。在这之前的两千年,陶姓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出现一个大人物,我们从《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文史典籍中,没有看到一个陶姓人载入史策,陶姓人只不过传承着尧帝的手艺,吃技术饭。在汉代,爵位是可以世袭的,第一代做官,第二代、第三代都被朝廷封官加爵,这就是当时的“门阀”制度,即使你的下一代不努力,也都活跃在上流社会,享受着朝廷的俸禄。这种门阀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寒门子弟想进入上流社会,比登天还难。这种门阀制度一直延续600多年,直到东晋才逐渐衰微,后来被科举制取代了门阀制度。这600年间,陶姓都是高门大户,陶姓名人灿若星河,比如:陶舍的儿子陶青,是汉景帝时的丞相,他当时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快恢复了汉代的经济;陶谦,舍公的第九代,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时为徐州刺史。汉代全国划分13个州,州的面积很广,州下面是郡,郡下面是县,所以州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三国演义》中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讲的就是陶谦临终之际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让他有一块根据地。陶基,陶谦的侄子,舍公的第十代,三国时代东吴的交州刺史,交州的范围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域辽阔。陶璜,陶基的儿子,舍公的第十一代,比父亲更牛,掌握东吴的军事大权,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晋书》称他“璜有谋策”, 后来他主政交州,连越南史书也盛赞他“威惠素著”,前几年越南有陶姓人回国寻祖,便是陶璜的后人。陶侃,舍公的第十四代,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司马是武职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兵马大元帅”,他的事迹,现在中纪委网站都以他为例来教育党员干部。陶渊明,舍公的第十七代,田园诗派的开创人,属于世界级大名人,现在我们在电脑上五笔打字,只需输入三笔就出现“陶渊明”,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三笔都打不出。总之,这600年间,陶家的名人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到了现代,有革命家陶铸,教育家陶行知,都是我们陶氏的骄傲。有谱学家研究姓氏的时候是这样说的:“陶姓在中国不算大姓,排名百名左右,人口也不是很多,两百万左右,但陶姓对华夏的文明贡献是无法比拟的。”尧帝制陶,创造了物质文明;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创造了精神文明。 二、白杨陶氏溯源 白杨陶氏有史书记载的远祖是尧帝,有家谱记载的鼻祖是陶舍公。舍公是山东定陶人,陶姓人最早生活在山东这一带。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由北向南大迁移,其中最为惨烈的是两次,一是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二是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汉人几乎被灭种。所以人们为了活命,便由战乱的北方向南迁徙,陶姓随着人口迁徙的洪流,移居到江西的九江,从此在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随着战乱的蔓延,又继续迁徙,一部分人由江西迁徙到江苏与安徽交界的丹阳郡,古代没有“安徽”这个名字,安徽建省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事情,丹阳范围很广,包括现在的皖南和江苏一大部分,丹阳郡的治所(政府居地)在今天的宣城。陶姓人就在丹阳这一区域生活,是当时丹阳的望族。所以,丹阳陶姓后来的家谱,都不忘记自己的根在江西的九江,比如我们白杨陶氏一世祖福五公的墓碑上,就刻着“浔阳”几个字,表明自己的根在九江(古代九江叫“浔阳”)。陶姓人在丹阳开枝散叶,随着人口的增多,又不断迁徙,有一支迁到太平(今当涂)。我们白杨陶氏的一世祖福五公,就是在当涂长大的。 福五公落户白杨(即今天的项铺镇龙虎村),是他的父亲陶安任桐城县令从当涂带过来的。陶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1355年朱元璋举义兵准备攻打太平府(治所当涂),在家避乱的陶安联合当地乡绅和社会贤达审时度势,迎接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兵不血刃就占据了这一富庶地区。朱元璋在当涂接见了陶安,谋划天下局势,陶安高瞻远瞩,对答如流,深得朱元璋的赏识,于是攻下南京后,陶安就留在朱元璋身边,为朱元璋夺取天下建言献策,朱元璋曾特制门贴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这在明代许多开国功臣中,仅陶安一人享其殊荣。那个时候,各路义军反元,也相互争夺地盘,朱元璋每打下一个重镇,都有陶安的一份功劳。打下湖北的重镇黄州(今黄冈市),这是一个战略要地,必须要派一位得力的人去镇守,于是陶安临危受命。陶安一到任,就宽租减役,深得百姓拥护,威望极高。君臣关系最忌是“功高盖主”,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找机会撤了他的职,把他贬到桐城当县令。古代陆地交通不发达,江南水乡,人们出远门多取水路,陶安从老家当涂出发,乘船溯江而上,然后经过黄金水道的白荡湖,前往桐城赴任。古代自然生态没有遭到破坏,白荡湖沿岸风光尽收眼底。船经过“白杨”这一水域,看到白杨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就有了一种定居安家的想法,白杨陶氏家谱是这样写的:①“公(文兴公)伯子讳定,仲讳安。安受学于定,定第五子明,幼而父卒,遂子于安。安公生晟、昱。我太祖渡江之初,皆随父于桐邑署。公旋历升,明遂留桐,择白杨居焉。”(一修谱序);②“初尝治桐,先生曰:此邑山水极佳,可卜而居。”(二修谱序);③“其先参政主敬先生始仕于桐,爱桐山水清佳,命嗣与侄,福五福六公皆迁居焉。嗣福五公卜处于桐之白杨,侄福六公卜处于桐之城西,后世子孙繁衍,散居于柳子、孙畈、白云、兴塘、枞川,不下数千人。”(四修谱序);④“爱白杨山水,命其子内阁中书讳明者家焉。”(五修谱序);⑤“明洪武初,有讳安者为桐城尹yǐn,爱白杨山水,因命其子家焉。”(六修谱序);⑥安公“间一为桐城尹yǐn,爱白杨山水清丽,因命嗣福五公家焉。由福五公而下迄今二十余传矣,子孙繁衍,散居孙畈、柳子、白云、枞阳、龙眠、兴塘间者,殆万余人。”(七修谱序)。这些序记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陶安去桐城上任,路过白杨里,爱这里优美的自然生态,山清水秀,水美草肥,于是就把嗣子陶明留在了白杨里,即今天的项铺镇的龙虎村。从此,福五公陶明便在这里落户生根,成为皖桐白杨陶氏一世祖。福五公养了五个儿子,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取名,五个儿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子,于是便有了“大房”“小房”之分,便有了“柳”“畈”“龙”“虎”等几大股。从福五公一世祖到今天,已繁衍二十几代,“德自能芳,善斯有庆;前业永垂,诒谋克定”,“善”行是第二十一代,据说现在 “庆”行“前”行也有了。 三、五人建祠小组工作汇报 2017年底白杨陶氏八修家谱完成后,族人强烈呼吁要修陶家祠堂,于是修谱总会便转为建祠总会,下面设立了很多组织机构。从2018年到2024年这六年间,建祠总会各位会长副会长和祖居地领导恪尽职守,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实地勘察,图纸设计,在外发动捐资,在家动员拆迁,但由于种种原因,建祠工作一直止步不前,为此族人意见很大,不断地给总会施加压力。六年时间,稍瞬即逝,建祠在时间上总会拖不起,若再过六年,总会这一批人也进入耄耊之年,为了将建祠工作稳步扎实地向前不断推进,建祠总会在今年清明节作出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把过去繁杂的组织机构简化为“建祠五人工作小组”,总会认为,大道至简,机构繁杂,往往是“三个和尚没水吃”,中央有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纪委有党风巡视小组,我们建祠也可以以小组的模式出现,小组开展工作灵活,搜集情况,上传下达,直接对总会负责。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进入顾问团,协助小组开展工作。 五人建祠小组分别由陶立、陶善才、陶能雅、陶思福、陶杰组成。小组成立后,对每一位成员都进行了立规立矩,在经济上清正廉洁,不在总会账目上报销一分钱;在工作上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相互理解,相互协作;在工作态度上不听闲话不争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好多事情都是在无休无止的争论中而失去了机会。红军年代一位战士问胡耀邦:“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胡耀邦想了想郑重地说:“依我看,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危险的工作要抢着干;如果军装不够,让别人穿;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自己饿肚子……要说有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你。”总会在给五人小组立规立矩时,也套用了这段话:参加五人小组对个人而言没有任何好处,都是在作奉献,如果说要有好处,就是你真的抱着一颗虔诚之心为祖祠付出了心血,族人最终会理解,支持你,拥护你! 五人小组成立后便积极开展工作:4月13号至4月16号,集中到祖居地,住在白云宾馆,吃饭在联络处,在德惠老书记和匀生老先生及海祥书记、金明书记、陶平副书记的配合下,进村进乡进户,并走访了疏氏祠堂,为建祠前期作了四天的调研工作。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面对族人的殷切期望,我们深感建祠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祠堂早日建成,一方面陶氏先人的灵魂有了安息的地方,后人也有了祭先追远的场所,另一方面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美好乡村的战略思路,祠堂早日在祖居地的陶家东边耸起,无疑也是龙虎村的一个文化靓点。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建祠并不是像当初想得那么容易简单,除了周边的环境外,各种复杂的手续和程序,一步不慎,全盘皆输,特别是涉及到非遗“文保”方面,我们特地利用熟人关系,请来县文物管理部门领导现场勘察,同时请来安庆专业人士现场指导论证。四天的调研工作,收获很大,我们用文字进行详细整理,以书面形式汇报建祠总会去决策。 调研结束后,陶立组长立即与安庆“博雅”公司取得联系,商讨修缮方案,商讨设计价格(将50000元降到26000),同时多次与县文保部门沟通联系,希望坐在一起商讨论证,出台一个相互各让一步的一个修缮方案,但都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成行。直到7月3日,“博雅”公司杨总与我们取得了联系,于是我们在枞阳县委党校会议室召开了“皖桐白杨陶氏宗祠修缮方案制定洽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陶立组长、陶德惠、陶匀生、陶善才、陶能雅、陶思福、陶方杰、“博雅”公司的杨总,洽谈会的核心思想就是陶家祠堂仅存的第一进和照壁是难得的明清建筑,分毫不能动,必须修旧如旧;前进两边不能扩,门向不能改,必须尊重祖宗留下的风水遗产。洽谈会大家都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统一意见:保护历史遗产,尊重先人风水。然后陶立组长受总会委托,与杨总签定了修缮合同书。合同书签定后,陶立组长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7月8号上午,受陶立组长要求,匀生老先生冒着高温天气,与我一道前往合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与省测绘局对接联系,接着又带着苏州专家的图纸前往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总院副院长疏东东接待了我们,详细地翻看了图纸,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接着疏院长又电话联系了陶子鹏老总,双方加上了微信,以便沟通联系。十天后,安庆“博雅”公司的《皖桐白杨陶氏宗祠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也已完成出台。此时建祠工作小组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九月份建祠动工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总会经过郑重考虑,决定再召开一次“建祠最终决策会”最高规格会议。 以上是我对陶姓源流的介绍及建祠工作小组的报告。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2024年8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