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枞阳 枞阳县 一议 工程 月份
您当前位置:皖桐白杨陶氏宗亲联谊会网站 >> 文章频道 >> 本族族谱 >> 本族族谱 >> 浏览文章

皖桐白杨陶氏八修宗谱序

日期:2017-9-4 16:22:4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体:

改革开放,国盛家康。国盛修志,家康续谱,古来有之,现代亦然。今皖桐白扬陶氏后裔为承先祖之厚德,弘族风之尚沽,不忘初心,八修家谱,此乃全族之大事。

陶氏为华夏望族,历史悠久,代有英杰,德播乡里,光耀中华。据史料考证,陶姓始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在推举为部落首领之前曾居今山东陶丘﹙今称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在人类演变史上,火发明后,又发明了陶器盛煮食物,人食由生变熟,对古代人的体质与智力发育起了关键作用,陶唐氏恩泽华夏,功莫大焉!他的后人即以陶为姓氏,时光流逝,生齿渐繁,支派甚多,迁徙四方,耕读传家,名人辈出。皖桐白杨陶氏鼻祖陶舍公,公元前225年生于江西浔阳(今九江市),是汉代开国元勋,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开封侯,官至左司马;其子陶青公在汉景帝时袭爵拜相,提倡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为史上名相。至汉末,陶舍公第九代部分后裔举家从江西浔阳北徙今安徽、江苏交界之丹阳,此后,陶氏可考谱系便形成“浔阳”和“丹阳”两支。至陶舍公第二十五代,丹阳陶氏部分族人又迁徙姑熟,即今当涂县境。“浔阳”“丹阳”两支陶族皆辈出名流,代留英名。“浔阳”支陶侃公,为陶舍公第十四代后裔,曾做枞阳县令,后成流芳千古的东晋名将;侃公曾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成为享誉中外的田园诗人。“丹阳”支陶基公,是陶舍公第十代后裔,三国时期仕东吴,任交州刺史(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其子陶璜公因“有谋策”而载入《晋书》;陶舍公第四十八代后裔陶安公为明朝开国功臣,与刘基、宋濂同为朱元璋左膀右臂,封大学士,因功绩显卓,朱元璋特赐门贴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为唯一享其殊荣的明代开国功臣。

皖桐白杨陶氏由姑熟迁至,是因陶安公受命赴桐城任县令,由姑熟溯江而上路过白杨﹙今枞阳县项铺镇﹚,见此地山川秀美,地佳水清,宜居宜耕,便命长子福五公和侄福六公从姑熟迁至白杨安家落户,当涂陶氏血脉延伸至枞阳。白杨陶氏自一世祖福五公、福六公至今已传至二十五世,历时六百余年,人丁数万,广布全国。

皖桐白杨陶氏宗谱初修于明嘉靖丙寅年,七修于一九四六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七十年间,物换星移,时代变迁,忆当年修谱之人,含辛茹苦,勤俭持家,今已无健在;看如今一代青年,奔走四方,对先祖虽顶礼膜拜,但对族事却若明若暗,少有所闻。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今八修宗谱,追列房之先祖,系四方之子孙,继族风,承亲情,已刻不容缓。幸有陶芳标、陶立两教授识其之要,倡导八修,不辞辛苦,拜长访贤,费心找齐保存完好的七修宗谱,成立“皖桐白杨陶氏宗谱八修联谊会”,两教授及多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出任会长、副会长,在各地亦成立分会,确定联络员。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举力五年,完稿八修,续写了白杨陶族血脉延绵新篇章。

我乃宋明理学奠基人“两程”中之弟伊川公后裔,近阅《皖桐白杨陶氏宗谱﹙七修﹚》再印本首卷“谱说”中录有“两程”明道公、伊川公关于“修宗谱使人不忘本”、“明一本而浚其源”之说,深觉陶、程两氏先祖即心心相通。越过千年,我自小仰慕陶渊明公,进而对陶氏敬崇有加。未料挚友陶立教授热诚指我为白杨贵氏八修宗谱作序,自感不才,受之难当,辞之不敬,感于陶氏宗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和今天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感于陶氏友人在八修中夙兴夜寐,无私奉献,乃诚恐诚惶,悉心受命。念天地之悠悠,赞陶氏之融融,祝新谱之大成,愿陶门之长荣。是为序。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程必定敬撰

二零一七年八月五日

 

上一篇:网上购谱公示 下一篇:没有了
0% (0)
0% (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