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枞阳 枞阳县 一议 工程 月份
您当前位置:皖桐白杨陶氏宗亲联谊会网站 >> 文章频道 >> 本族大事 >> 文化动态 >> 浏览文章

皖桐白杨陶氏2017年清明节祭祖视频解说词

日期:2017-8-11 20:58:4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体:

开场白:枞阳县项铺镇有一个村子叫龙虎村,它位于项铺镇东北部,三面环山,东与金社乡、白梅乡隔山相连,北依柳峰山与白湖乡接壤,西面与柳西村毗邻,南面抵接白石村,白石村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白荡湖。因村子境内的北边有酷似“龙”、“虎”形状的两座山头,遂得名龙虎村,喻意藏龙卧虎、人杰地灵。

大约元末明初年间,一位儒雅而又不失威仪的官员奉太祖朱元璋的圣旨,从江南太平府前往桐城。这位官员名叫陶安,他饱读儒家经典,胸藏万千丘壑,在元末群雄逐鹿的征战中,他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后来专赐门贴,称他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也许是他的雄才大略触犯了龙威,朱元璋将他从黄州知府贬到桐城任县令。此时,他正溯江而上,路过皖桐白杨里,也就是今天的枞阳县项铺镇的龙虎村和白石村一带,看到这里山川秀美,山水清佳,此地宜居,于是便将长子陶福五和侄儿陶福六从太平当涂带到白杨安家落户,这一落就是六百多年,陶福五、陶福六便成为皖桐白杨陶姓的一世祖,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五代,现有男女人丁几万之众,散居于周边县境及全国各地。

▲皖桐白杨陶氏的宗祠坐落在龙虎村的陶家东边。宗祠建于民国初年,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百年沧桑,经过风霜雨雪的侵剥,加之“文革”十年的破坏,宗祠的后进被改成教学楼,宗祠的内部多是断壁残垣,荆棘丛生,破敝不堪。为此,许多陶氏族人呼吁要重建祖祠,外地的族人清明节前回祖居地扫墓,看到宗祠不堪入目的破败景象,也一致认为这与白杨陶氏在项铺望族的地位极不相称,一致呼吁:重建陶氏宗祠,刻不容缓。

▲皖桐白杨陶氏宗谱八修总会积极响应族人的呼吁,决定邀请全国各地的白杨陶氏的社会名流、家族贤人,于2017年清明节这天,集中于陶家东边的宗祠前,举族公祭列祖列宗,一方面不忘先祖,认祖归根;另一方面,形成共识,重建宗祠。为了加强对公祭活动的周密领导和管理,八修总会专门成立了以陶匀生、陶德惠为正、副主任的“公祭委员会”,下设宣传、后勤和治安保卫三个小组,确定专人,明确责任,确保公祭活动既要隆重,又要安全,圆满成功。

▲ 公祭活动在2017年清明节上午正式拉开序幕。这天,天气晴朗,春风和畅,山峦盛披绿装,原野一片金黄,白杨里这块陶氏繁衍生息的土地,显得更加秀美,格外迷人。县内县外,省内省外,全国各地的皖桐白杨陶氏后裔,共六百余人,早早地来到了陶家东边的白杨陶氏宗祠前。他们当中,有来自合肥的八修总会会长陶芳标、常务副会长陶立、副会长陶善虎,有来自合肥的“安徽同德司法鉴定所所长”陶静家族、来自苏州的民营企业家陶子鹏家族、来自常州的民营企业家陶红胜家族、来自安庆的知名女民营企业家陶枫家族,有来自安庆的民营企业家陶琼交先生,有来自宁波的民营企业家陶锦珊先生,有来自无锡的民企老总陶芳明先生,有来自浙江的民企老总陶自能先生,有来自望江的全国知名棉农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陶国强先生,有来自马鞍山的教授学者陶自坚、陶年生、陶金圣先生,有来自祖居地的民企老总陶思福先生、陶满友先生(同时还有:合肥安徽省行政学院陶芳立处长,合肥的陶来珠一行,南京政法系统干部陶宏明先生,上海的退休干部陶大方夫妇,安庆的民企老总陶胜恩夫妇,苏州的陶善兵先生,宁波的陶代友先生、陶月民先生,在南京创业的陶长友、陶二友、陶四海先生,无为的陶曙东先生,望江的陶善章、陶三义一行,黄山的陶济明、陶能建、陶留云一行,南陵的陶爱萍一行,桐城的陶善庆、陶刘根、陶芳友、陶大龙、陶善琐、陶芳明一行,江西彭泽的陶能如、陶能海、陶恩一行,池州的陶峰华、陶能勤一行,东至的陶成龙、陶孝义、陶高才一行,青阳的陶能书、陶光烈一行,庐江的陶大富、陶能苏、陶芳九、陶合林、陶迎九、陶到春、陶建、陶耀泽一行,宿松的陶斯全一行,岳西的陶斯红一行),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个体老板和各级领导,等等。来宾中,年龄最长的已过八旬,年龄最小的不满周岁;最长的辈分为“盛”行(háng),最小的辈分为“有”行(háng),真的是“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宗祠的大门前,恭敬地摆放着陶氏先祖的牌位,下面呈列清酌庶馐,水果鲜花。香火袅绕,锣鼓喧天,横幅曳地,公祭氛围神圣而庄严。陶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怀着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自发地在宗祠前向先祖跪拜叩首。

▲“白杨里襟江带湖山清水秀,祖居地卧龙伏虎人杰地灵”,宗祠大门两侧的对联,把人们的思绪拽到六百年前的历史岁月,六百年前陶氏先祖长途跋涉来到白杨里,白杨里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是大江湖泊,目穷千里,一览无余。白杨里这块土地,山水相依,襟江带湖。山,保护着水;水,滋润着山,使得祖居地的土地极富灵气,极富灵气的土地,孕育着陶氏后人,发展到今天,陶氏后人有数万之众,他们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聪明才智。想到这些,怎能不生怀祖感恩之心呢!

▲十点十八分,主持人陶匀生宣布:“皖桐白杨陶氏后人清明节祖居地宗祠公祭开始!”一时,烟花冲天,鞭炮震地,响彻云霄,此起彼伏。

▲主祭人陶德惠长辈以洪亮而饱含深情的声音诵读公祭文。

▲公祭文缅怀祖先,歌颂祖德,历数祖功,并叙述了我皖桐白杨陶族的来龙去脉及后裔子孙的成就,最后期盼我陶族后人牢记祖训,牢记祖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主祭人诵读完毕,各股代表上台发言,他们依次是:柳股代表陶劲松、畈股代表陶能雅、东股代表陶能金、城股代表陶善庆、龙股代表陶爱九、虎股代表陶国民、岩股代表陶金国、周股代表陶双六。畈股代表陶能雅在发言中深情地指出:“我们来到白杨陶氏祠堂,看到的是一派被岁月侵蚀与时代变迁的陈旧不堪的景象。这种景象,不能象征我们今天白杨陶氏的兴旺与繁华。八修总会已经构划了重建祠堂的宏伟蓝图。我们畈股家族极力拥护和支持总会,把畈股家族内部潜在的经济力量动员起来,贡献给祠堂。给我们的祖先争光,给我们的后代建造一个富丽堂皇的聚会场所,使得我们的后代更加地兴旺、更加地团结、更加地奋发有为!”

▲各股代表发言后,主祭人陶德惠长辈代表白杨陶氏后裔向先祖行三跪九叩大礼。叩礼完毕,参加公祭的全体白杨陶氏后裔向先祖行三鞠躬礼。

▲为了给公祭活动助添更加浓厚的氛围,八修总会常务副会长陶立先生再次捐款一万元,专门从合肥请来专业舞狮队。陶芳标、陶立、陶善虎、陶匀生四位会长首先代表白杨陶氏全体族人分别对四头金狮“画龙点睛”,“点睛”象征着全体族人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画龙点睛”完成后,英姿飒爽的少女引领着四头雄狮进入宗祠,沿着砖墙和院落一路劲舞,使得沉寂多年的旧祠老屋重现生机。

▲在祠堂老屋一路劲舞后,四头雄狮步出祠堂,在宗祠门前,在喧天的锣鼓声和热烈的掌声中,舞狮队表演“金狮望长江”节目,其精湛的特技功夫,把公祭活动推向高潮。

▲皖桐白杨陶氏后人在祖居地举行这样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是百年一遇,首开先河。通过公祭,白杨陶氏族人了解了陶族的历史,弄清了陶族的来龙去脉,血脉相传,血浓于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尊祖收族,责无旁贷。通过公祭,所有族人达成共识:“八修”完成之后,重建陶氏宗祠,将举全族之力,要让祖祠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现新的风采。通过公祭,族人普遍认为,今年公祭开了个好头,期盼今后白杨陶氏举族公祭常态化,要认祖归根,白杨陶氏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有着重要的一席地位,要为自己是陶氏家族中的一员而自豪。族人纷纷表示,公祭之后要加强联系,天涯虽远,陶姓一家,牢记祖德,不忘祖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尽忠职守,为祖先争颜面,为祖国作贡献。

总策划:陶芳标、陶立、陶善虎、陶匀生、陶阜匋、陶先志、陶德惠、陶善才、陶龙国、陶苇冰、陶方杰、陶国明、陶金明、陶爱久

摄像:枞阳县“红盖头”婚庆公司

编辑:陶方杰

解说词:陶善才

播音:吴奇志(枞阳电视台播音员)

2017年8月8日


 

上一篇:公祭活动侧记——狮子舞 下一篇:新年贺词
0% (0)
0% (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